叁伍伍叁健康科学研究院
小暑 | 补一身之阳气
来源:叁伍伍叁健康科学研究院 | 作者:叁伍伍叁健康科学研究院 | 发布时间: 2023-07-06 | 33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 小暑,夏季的第五个节气,小暑节气前后为一年中气温最高,日照时间最长的日子。暑,是炎热的意思,小暑为小热,还不十分热。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,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,民间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之说。小暑过后就要开始进入三伏天,所谓“热在三伏”三伏通常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时段。


  小暑三候。一候温风至,表示小暑日后大地不再有一丝凉风,所有的风都带着热浪,气候开始转变。由于天气炎热,地表面的温度也是很高的,蟋蟀在地面上也觉得闷热,跑到屋檐下或树荫处乘凉了。二候蟋蟀居宇。三候鹰始鸷“鸷”指凶猛,这时节鹰等猛禽哺育出的幼鸟开始飞出巢穴,开始捕食了。


  小暑中医养生。首先,应继续延续夏至的养生理念:清淡饮食、午睡养心,交通心肾。其次,“热在三伏”,小暑时节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,“伏”即伏藏的意思,所以人们应当减少外出以避暑气。同时不要过度贪凉,不管是空调,还是冷饮,都要适度,以免伤人体阳气;民间还有:“冬不坐石,夏不坐木”的说法,因为小暑过后,气温高、湿度大,久置露天的木材,经过露打雨淋,含水分较多,经太阳一晒,便会向外散发潮气,在上面坐久了则可能诱发痔疮、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。小暑健康预警,1、 夏季应心,注意心脏的疾患。阳康后对身体的气血的消耗,导致不少人出现心慌、胸闷、左上臂及后背肩胛骨闷痛、头晕等等。 2、 暑多夹湿,预防高温中暑。3、 暑为阳邪,其性炎热。人们容易出现阳热亢盛的征象,如壮热、面赤、皮肤疮疡、目红、口渴心烦等。


  小暑养阳。《素问・生气通天论篇》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;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。故天运当以日光明,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。”《道德经》: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中炁(气)以为和”。夏季属火,身体内三分火与七分水的平衡,在夏季中应当是一个较佳的“借势借力借能”而促进体内水火平衡的佳期。因为天地的火运可以借助体内比例少于水的火更好的与水平衡。夏季的三伏也是借天地的能量帮助身体养藏阳气。随着二阳、三阳后身体的亏虚,那么这个夏天大家更要利用好这个顺天时的时机。7月11日进入初伏,顺应“冬病夏治”的理念,也是最佳的预防保健、治疗调节的时机。


  小暑饮食。“头伏饺子,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。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,伏日人们食欲不振,往往比常日消瘦,俗谓之苦夏,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。小麦,味甘、微寒。养心除烦,利溲止血。主除客热,止烦渴咽燥,利小便,养肝气,止漏血吐血,令女人易孕。《素问》麦属火,心之谷也。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治妇人脏躁证,悲伤欲哭,状若神灵,数欠伸,甘麦大枣汤主之。面粉甘温。补虚养气,助五脏,厚肠胃。浮小麦,止虚汗盗汗,劳热骨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