叁伍伍叁健康科学研究院
秋分 | 秋风起兮,健康可期
来源:叁伍伍叁健康科学研究院 | 作者:叁伍伍叁健康科学研究院 | 发布时间: 2023-09-20 | 26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 秋分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气,是秋季第四个节气,斗指酉,太阳达黄经180°,《春秋繁露·阴阳出入上下篇》中说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秋分,阳光直射赤道,此后白天渐短,夜晚渐长,昼夜温差大,气温逐日下降。


  秋分三候。一候雷始收声,古人认为雷是阳气盛而发声,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,所以不再打雷。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,也是秋寒的开始。二候蛰虫坯户,天气变冷,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,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。三候水始涸,秋分到水汽蒸发快,降水量减少,天气干燥,湖泊水量变少,也有出现干涸状态。


  五之气·阳明燥金+厥阴风木。主气阳明燥金,阳明之胜,清发于中,左胠胁痛,溏泄,内为嗌塞,外发颓疝,大凉肃杀,胸中不便,嗌塞而咳。此段是说:阳明肃杀之气过胜,中焦虚寒,左腋下及胁肋疼痛,大便不成型,咽喉阻塞,呼吸吞咽不利,疝气疼痛。人们容易罹患胸中不适,咽喉阻塞而咳嗽。客气厥阴风木,厥阴之胜,耳鸣头眩,愦愦欲吐,胃鬲如寒,大风数举,胠胁气并,化而为热,小便黄赤,胃脘当心而痛,上支两胁,肠鸣飧泄,少腹痛,注下赤白,甚则呕吐,鬲咽不通。这段话是说:厥阴风木偏盛,风邪易袭阳位,引起耳鸣头晕,心中烦乱想吐,胃上口寒凉,若风大,肝胆气盛化热,小便色黄,胃脘及两胁痛而支满,肠鸣腹泻,少腹痛,便脓血,甚至呕吐,饮食不下。《周易》中讲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”。因为人体内环境的差异,感受外部环境后出现的症状也会不同。所以处在同样的气运中,有的人敏感,有的人迟钝。敏感的人能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,通过身体出现的各种不适,随时调整与之相适应,这样不至于未来大病或重病缠身。


  秋分后防秋燥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记载“谨察阴阳之所在,以平为期。”秋分作为昼夜时间均分的季节,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。秋分后要防秋燥,秋燥分温燥与凉燥两类,下雨后防凉燥,太阳高悬热防温燥。秋燥,肺主皮毛,因燥而皮肤紧绷,干燥,毛发枯燥而无光泽,头皮屑增多,鼻咽喉冒火,口舌生疮。脾土生肺金,脾主肉,开窍于唇,燥则反伤其母,出现口唇干燥或干裂,大便干结。若天气降温受凉,出现畏寒怕冷,咽痒而干咳,口干唇燥。


  如何防秋燥?1、收敛神气,消除阴金肃杀之气对人体情志和身心的影响,喜胜悲,要多看多想令人愉悦的事物。2、腹式呼吸,使膈肌,肺泡,肋间肌获得良好的锻炼,增强呼吸机能。可以通过吹气球,锻炼肺活量。3、饮食宜收不宜散,少吃辛辣,多吃酸味甘润的食物,如:百合,银耳,山药,秋梨,藕,柿子,芝麻,核桃,蜂蜜,乳品等以润燥生津,养阴清燥。


  常用祛风润燥的穴位。液门穴,取穴:握拳,第四,五指的指缝间,指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。功效:疏风散邪,滋阴清热。阳池穴,取穴:腕关节背面,由第4 掌骨向上到腕关节横纹处有一凹陷处功效:益气增液,温阳通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