斗指西南,太阳达黄经135°,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立秋节气。立,是开始之意;秋,意为禾谷成熟。立秋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由阳盛转为阴盛,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。
立秋·三候。一候凉风至,立秋后能感觉到凉爽的秋分而至。二候白露生,随着秋天的到来,早晚凉爽,晨起有雾气产生。三候寒蝉鸣,感受到秋天阴气而鸣叫的寒蝉也开始鸣叫。
黄帝内经·四气调神大论。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。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秋季三个月,自然界万物因成熟而平定收敛。此时,天高气爽,秋风劲急,草木凋零,大地明净。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,保持神志安宁,减缓秋天肃杀之气对身体的影响,收敛神气,不使神思外驰,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。这是适应秋季收敛的规律。如果违逆了秋收之气,就会伤及肺脏,使供给冬天闭藏之气的条件不足,冬季就容易发生飧泄。
五运六气·四之气,时间7月22~9月22日。主气太阴湿土,客气厥阴风木,秋行春令。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遇甲辰年下半年主气太阴湿土,阴雨连绵,因客气厥阴风木,时有狂风暴雨。总体来看湿气过重,湿热熏蒸,引起火气郁结在内,引起头痛,咽喉肿痛,颈项僵硬等不适。若身体阳虚,湿邪独胜,寒湿相迫下焦,清阳不升引起头顶及眉间疼痛,胃脘满闷;浊阴不降引起少腹满胀,腰酸痛,大便稀溏,足胫胕肿。这段时间重点是温阳祛湿,补肺,平肝。
温阳祛湿·温脾肾阳气。甲辰是寒湿过重之年,寒伤肾,湿伤脾,肾是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本,脾肾寒湿具体表现为食欲不振,乏力,大便溏薄,腰背酸痛,畏寒怕冷,四肢不温,水肿等。
立秋和处暑节气,正值中伏,末伏,借助天时温阳祛湿,若阴雨连绵更应温灸祛湿。
补肺平肝防抑郁。五行中火为心,土为脾,金为肺,水为肾,木为肝。五行相生关系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。五行相克关系金克木,木克土,土克水。寒湿过重,脾土不能养肺金。一种情况是脾土有邪气,把邪气生给肺金了,湿邪咳嗽就是这种情况。还有一种情况是脾土太弱了,无法供给肺金能量,导致肺气虚气短,咳嗽,自汗等。若想肺气强盛,脾胃就要强壮。四之气客气厥阴风木,秋行春令,五行相克中肺金克肝木,肺制约肝,防止肝木升发过及,引起肝阳上亢。若肺气虚,不能制约肝木,引起肝气上逆的咳喘,皮肤痒疹,情绪低落等。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。肝主情志,肺主治节,脾主运化。这三个脏器相互协调,和谐共处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。
立秋宜忌。1、立秋后不宜玩水。2、立秋后不宜吃西瓜及各种瓜类。3、立秋后宜喝温水,不饮凉水。4、立秋后早晚凉,防外感
立秋宜食。应季的小青菜,扁豆,萝卜,莲藕,芋头,山药,秋缸豆,毛豆,花生等。推荐:朱雀汤(开水冲鸡蛋)。原料:一勺姜末,一勺红糖(或少许盐),一个鸡蛋。做法:鸡蛋放入碗中打散,加入姜末,红糖,把滚烫的开水冲入鸡蛋里,即可。。功效:滋阴清热,温胃散寒,修复肝脏保护视力。备注:不吃红糖可加入少量盐。